分享到:

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2021-11-09 15:31:13 来源:大众娱乐网 责任编辑: saisai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经济快速更迭,消费升级重构着时代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在后疫情的全球新语境下,中国故事与中国价值观的社会共创与传播成为主要叙事,也成为了全民精神生活中可以参与共创感知的情绪。同时,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大众进入快速消费的视频阅读时代,如何满足大众对于社会事物的思考,如何构建时代价值索引需要持续探索。11月9日,贾樟柯最新上映的纪录片《背后是中国·遇见1%》无疑是对此时代语境最好的回应。

时代切片:影像镜头穿透现实

法国著名影评人让-米歇尔·傅东曾评价贾樟柯的作品风格:“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可以说,对现实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时代切片文献性的记述和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责任性反思无疑是贾樟柯作品最具价值的部分。

1998年,贾樟柯处女作《小武》便是以山西汾阳底层人物扒手小武的失望之旅折射出的社会真相及纪实性电影精神而闻名世界影坛,法国《电影手册》给予此片“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的高度评价。

之后,《站台》以承包改革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叙述了一代人的漫长历程的纪事年表。《山河故人》基于改革开放的变迁,怀着“文献性”的社会责任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背景下对人性和个体命运的思考。

纵观贾樟柯的作品,从《小武》到《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再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们不难总结出贾樟柯一直以纪实性的电影手法记录着中国社会变革历程的时代脉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时代在飞速发展中更迭,每个时代江湖的意识形态话语也随之改变。在如今这个经济迅速更迭的新语境下,科技信息改革颠覆世界的连接方式,时代思潮与价值观点多元迸发。社会巨变下,如何记录时代多元风貌成为了贾樟柯新的历史背景下思索的核心命题。

2021年9月贾樟柯首先以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回顾了当代文坛的个体经验。着眼当下,11月贾樟柯又以对当今时代多元性的反观献出跨界新作《背后是中国·遇见1%》,可以说,贾樟柯的众多作品中,这部影片最贴近于当今时代的话语体系。

该影片将焦点和目光放在具有时代符号、改革引领、价值重塑的中国各领域1%超级个体,通过探索、对话1%时代经历者、发展推动者、故事创造者,来挖掘其背后的群体生态、时代命题、精神力量。在第一集“桥梁”中可以看到,《棒!少年》的主角孙岭峰、心目影院的创始人王伟力、IB教育家Memo以己之力为留守儿童、盲人等群体搭建起一条“希望之桥”。这些个体的精神表达和叙述将构成时代群体从未被书写的宏伟史诗。

叙事美学:创新表达见证时代巨变

思考现实的深度与艺术手法的创新往往相辅相成,贾樟柯是一个兼容的尝试者,他善于以内容为原点创造性灵活运用叙述美学。在早期的“故乡三部曲”中《小武》《站台》《任逍遥》中呈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美学的色彩,在“艺术家三部曲”从《无用》《东》再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他又从东方伟大的艺术中汲取灵感。

而形式上的先锋创新更是一直以来贾樟柯作品别出心裁的重要因素。过去,在国内影片以镜头迅速转换吸引市场眼球的浪潮下,贾樟柯迷恋长镜头沉静化的视角;在市场影片聚焦叙述完整和城市大众时,贾樟柯却将目光聚集于梅梅、小武、崔明亮等小人物。贾樟柯看似反叛,但却从未在艺术精神中迷失,他也因而被誉为“亚洲电影闪光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如今,在贾樟柯的新作《背后是中国·遇见1%》中,贾樟柯的先锋意识再次得到了验证。该影片中,贾樟柯并不预先设定拍摄风格,而是通过现场自然感知来决定以何种拍摄剪辑风格、记录人物故事。同时不刻意区分电影和纪录片模式,如果说其以往作品擅长打造近乎纪录式的的电影,那么这部新作则以电影式的纪录片重塑着叙事方式。

贾樟柯坦率且不设限地进行创作,在《背后是中国·遇见1%》中,他还突破性地以九个命题、多个领域叙事进行「剧集式内容」的研发和创作,九集影片从“桥梁”到“镜面”再到其他命题,每个单集都可以是一部独立的影像。同时,纪录片以章节式的平行非线性结构叙述,潮玩空间主理人李铮、雕塑艺术家付小桐、摇滚乐队痛仰乐队、乡土作家梁鸿,不同的个体表述对故事叙述形成多面性的映照,对时代价值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呈现。

价值构建:新语境下的精神索引

贾樟柯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们如何摆脱我们作为终端的命运?这是我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要有一个反叛,这个反叛就是我们如何坚信和体察我们的实体经验。”从贾樟柯的处女作《小武》开始,贾樟柯便从未停止“反叛”,《小武》是小人物的一次失望之旅,它的意义不在于悲剧的共鸣,而是贾樟柯试图帮助我们建立某种观察社会秩序的新兴视角和价值观念,可以说,这种“反叛”便是对时代和个体价值的思索。

在《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电影作品中,贾樟柯以小人物折射时代话语,而在其纪录片作品中,他则以独立个体记录时代价值。可以看出,不论是对小人物的怜悯还是对独立个体的纪录,贾樟柯从不拘泥于事件,其影像背后的时代反思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

《背后是中国·遇见1%》无疑比贾樟柯此前的任何一部作品规模都更加庞大,作品以九集、二十七个人物、多领域、多命题为基地记录、反思和重构时代价值索引。此次对于时代意识话语的专注体现着贾樟柯新语境下的决心,节目中不仅有对艺术家的关注,同时挖掘了来自建筑、书法、体育、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独立个体的经验。

在节目中可以看到,贾樟柯通过艺术家的叙述中探寻隐匿于作品背后的局部文化现象与时代特性之间的联系;通过与摇滚乐队痛仰的颠覆对摇滚精神乃至思想解放的印象认知;通过与作家梁鸿的对话思索乡土中国下的个体情感与命运。因而,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关于时代的纪录片,在记录的同时,贾樟柯开始注重从个体经验反思和构建时代价值索引。

《背后是中国·遇见1%》是贾樟柯对现实的思索、艺术的表达渐趋成熟之后的一部关于新语境下前行中国的全面叙事。在纪录片艺术成熟的基础上,对时代价值索引的构建或将成为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亮点。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