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淘票票《阿修罗》评分独高,居然是这样的幕后玩家

2018-07-19 15:51:54 来源:娱乐广播网 责任编辑: 萧鑫

  “经全体投资方决定,电影《阿修罗》将于7月15日晚间22点起撤档停映。”7月15日下午,官方微博上的一纸公告,让上映已经三天时间的电影《阿修罗》,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jpg

  电影撤档并不奇怪,但像《阿修罗》这样刚上映三天就突然宣布撤档下映的大制作影片,在业内实属罕见。上映3天里,《阿修罗》票房尚未超过5000万元,票房过低、口碑扑街、市场表现不佳,令片方不得不做出撤档选择。

  淘票票评分虚高,与事实口碑相悖

  7月16日,《阿修罗》出品方真鉴影业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撤档停映并非影片本身的原因,也并不存在“拿回去修改,择期再上”一说,更多的是猫眼评分等不公正的市场环境所致。

  早在7月13日影片上映首日,电影的官方微博便发布了一条长文,表示影片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原因是其在淘票票平台上的评分为8.4分,而在猫眼平台上仅为4.9分,公开质疑猫眼评分的公正性。

  然而,随即媒体和业内人士都发现,实际上《阿修罗》在各大电影网站的评分几乎全面遭遇滑铁卢。不仅是猫眼平台出现4.9分的低分,时光网也仅为4.0分,豆瓣为3.2分,只有淘票票例外给到8.4分。

2.jpg

  不少网友也关注到各平台的评分和口碑差异:淘票票上置顶前10位的留言一边倒地用各种溢美之词夸赞影片制作完美,而且篇幅都很长,再往后翻就会出现大量批评性言论,特别是在讨论区里。再看猫眼和豆瓣的评价,观众的留言里几乎没有好评,全部是对这部电影的吐槽与批判。

  《阿修罗》以淘票票的8.4分向猫眼讨要说法,认为自己受到了市场不公正待遇。而这则声讨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剧情空洞”、“台词尴尬”、“画面雷同”等评价几乎淹没了微博。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左衡在看完电影后评价说:“叙事、人物、视觉、听觉,各种堆砌拼接,全无逻辑可讲。对文化元素的拆解完全不顾文化常识,重新混搭时也不去自圆其说。所谓大制作大投资的概念,在这个项目上被置换为胡制作、乱烧钱的手段。中国固然需要技术流幻想派类型大片,但现在有些影片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毁掉这条道路,弄不好今后很长时间里既没有人敢拍,也没有人敢看”。

  澎湃新闻也批评道:“一些国产电影对好莱坞大片的模仿到了亦步亦趋的地步,其实大没必要如此。国产电影完全可以从传统的中国元素里挖掘好故事,对好莱坞的学习也应该是全面而深刻的,而非止步于表面的‘大制作’‘高特技’。”

  《阿修罗》在各平台普遍遭遇观众的负面口碑、业内人士及媒体的批判,让淘票票一家独高的8.4分以及电影官方对电影评分市场不公正的呐喊质疑略显尴尬。

  淘票票评分频繁改动,沦为低分电影保护伞

  为什么《阿修罗》在各平台评分普遍低迷、淘票票评分却“一枝独秀”?,也引起媒体关注和质疑。还有网友发现,淘票票的《阿修罗》评分数据在几天之内发生了频繁的改动。

  在《阿修罗》官方上映首日发布的微博配图中,淘票票的评分截图显示时间为凌晨0:29。也就是说,在零点首映场的电影刚播放二十几分钟时,淘票票就已经给出了8.4分的超高分,且收录了不少长篇高分影评。

3.jpg

  而这一评分被《阿修罗》官方当作标尺,以此质疑猫眼等一众平台低分的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实是二者之间沟通好了的一致行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影用户在各大平台发布真实影评,《阿修罗》的口碑一度翻车。《阿修罗》官方宣布撤档后,在网友们一致质疑片方刷高分之时,淘票票居然下线了影片评分,显示“尚未上映”。不久又有网友发现,淘票票居然公然将《阿修罗》三日来的全国上映改为点映,这着实触碰了观众的认知底线。

4.jpg
5.jpg

  17日下午,再次打开淘票票客户端会发现,《阿修罗》的评分又被重新上架,显示评分6.9分。多次评分变动让人不由觉得,淘票票似乎早就和片方达成了某种共识,在片方上映、撤档的每个阶段做着坚实的后盾,一路为其“开绿灯”。

6.jpg

  阿里影业、淘票票参与《阿修罗》投资、发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阿修罗》片方在回应媒体提及的“对市场不公正”不满这一含糊的回应,并未就此堵住外界的质疑。记者在梳理《阿修罗》的制作方与出品方发现,背后的20多家出品方名单里,一家叫“浙江东阳小宇宙”的公司似乎与淘票票关系紧密。

  据经济日报报道,2016年《阿修罗》对外宣传时出品名单里明确出现了阿里影业,今年6月有消息称“《阿修罗》是由三十六计文化、阿里影业、大地院线等共同投资7.5亿元制作而成”。电影正式上映后,出品名单里却未能看见阿里影业的名字,联合出品的22家公司里反而出现了一家浙江东阳小宇宙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记者登录企业信息查询APP天眼查发现,这是北京阿里淘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东阳小宇宙”的经理和执行董事正是阿里影业和淘票票的主要高管。

7.jpg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一部口碑很差的片子首映当日在淘票票平台上却得到了8.4分的高分,因为阿里影业和淘票票本身就参与了影片的发行,所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为自己的影片一路“开绿灯”、“打高分”的做法,原来是顺理成章、早有安排。

  可惜的是,片方的这轮里应外合的“碰瓷式营销”,在各大平台的口碑崩塌和用户及媒体的口诛笔伐中溃不成军,淘票票平台上的评分虚高假象,也在潮水退却之后呈现裸奔之势。

  按理说,淘票票显然十分了解评分、口碑对于一部电影的影响之大,本应坚守平台的客观、公正性,还原市场和观众真实的反馈,帮助片方改进品质、协助宣发。但可惜的是,在资本利益左右下,淘票票显然背离了这一初衷,选择了一条与观众真实口碑完全相反的道路,沦为“烂片”的保护伞。

0

相关新闻